經驗分享

 教師觀點

The Changes and Chances: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MI Courses – Part I
轉變與轉機:以EMI課程進行的音樂教育與學習 (上)

 

以外語學習音樂自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自古以來,音樂家們經常跨國進行學習與表演,切換語言生活和工作,已是家常便飯。以莫札特為例,他自小以音樂神童之名遊歷歐洲各國演出,過程之中自然而然熟悉了義、法、荷、英等語言。莫札特生於奧地利,母語是德語,雖然我們知道他的父親自小就教導他法語和英語等語言,但在某些文獻中可以發現一些無法登大雅之堂的道地用詞,顯然不是家中教育所學;有些資料甚至顯示莫札特會講 15 種左右的語言,展現了他在語言學習這方面出色的能力。

你可能會想說:「拜託!人家是莫札特耶!」頂著神童之名,頭腦當然是不同凡響,但我們仍可以從這個小知識瞭解到一個大重點:環境很重要!「環境」便是 EMI 課程提供給學生的關鍵,讓學生們可以自然而然沉浸在使用英語的世界裡。

 

音樂系林孟君老師——加強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勇敢學習

音樂學院EMI 計畫在此訪問了 2021 年 110 學年度第 1 學期開始在音樂系進行 EMI 授課的林孟君老師,瞭解她的看法。林孟君老師於110 年第 1 學期開設「歌劇指導(一)」這門課,她認為本校獲選為教育部雙語計畫重點培育大學有其時代意義。英語是國際強勢語言之一,能早一點習慣使用,對學生將來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有正面的影響。孟君老師坦言在實踐上確實有些挑戰,對於音樂的說明上,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甚至對答,但對於較複雜的戲劇表演,細節與實際表演的細節說明,則需要大量的引導與討論。孟君老師分享課堂中的實際經驗:學生在討論角色的情緒、肢體語言表達時,會因沒有辦法回應或參與討論而面面相覷,造成學生兩兩開始用中文討論起來,老師要不斷地提醒學生這是用英語進行的課程,告訴大家其實不用害怕表達,試著用自己知道的英語說說看。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只有一兩組同學會發生,由此可見,如何促成學生之間的順暢討論也是另一種考驗。

對於這項英語授課常見的現象,我們請教老師是否有些建議能分享給其他老師。她提出了一些看法,認為老師們可以先仔細評估學生們的英語能力,思索出同學們可以接受的上課模式,再隨著課堂的進行彈性調整課程設計,會對英語授課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即將推行的 TA 制度,孟君老師認為音樂學院內的系所課程,應強調擔任 EMI TA的同學在專業領域上的能力,例如劇場能力、課堂領導、舞台統整等。有了這些能力的 TA,可以扮演好師生間橋樑的角色,在課堂上即時依教師的指示引導同學,進行課堂討論或練習活動,對協助學生進入狀況會有很大的幫助。最後,我們也請老師分享對學生們的建議,老師非常鼓勵同學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踏出舒適圈,會有一定的收穫。

 

民族音樂研究所許馨文老師——學生的熱情與進步有目共睹

除了音樂系林孟君老師之外,我們也訪問了民族音樂研究所的許馨文老師。對於EMI計畫的實踐,馨文老師認為是帶動國內高教工作者反思、改革與精進臺灣現有雙語教育的大好機會。馨文老師在過去幾年於他校與本校有不少英語授課之經驗,發現過程中有不少問題,希望透過這個機會改善老師自身的教學品質。

許馨文老師的專業領域是音樂學,在音樂學的學術養成過程中,以雙語或多語的方式學習專業知識是常態,因此他認為自己的學習經驗對於EMI授課有所幫助。老師亦分享他的EMI課程教學經驗,發現所有的學生在修課前後的英文口語表達與學術書寫上呈現大幅的進步。在學期結束前,學生不僅可以理解領域中頂級期刊與最新文獻的內容、認識重要的國際學者,還能用英語對他們的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學生們也對課程主題培養更深厚的興趣,甚至表示希望針對課堂中的研究領域進行碩士論文研究。

我們進一步詢問老師在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上的細節,馨文老師表示:教師透過雙語來教學,需要許多時間調整教材,以及額外的心力來備課、練習、教授專業以外的知能,並且花更多的時間回饋學生,以達成設置EMI課程之初衷。EMI並不是有英語學習經驗或是會講英語的人就能授課,因此教師們可以多參加學校與學院安排的相關教學研討會、工作坊等,吸取養分,設計出能夠給予學生幫助的課程。首先,為了讓學生真正有機會以英語練習專業知識的聽說讀寫,他要求修習這堂課的學生,每週額外花一小時的時間參與老師所設計的討論課程,還申請了學校經費,聘請有音樂學專業的博士級助理來協助他帶領學生討論課程內容。在學期中,也安排了三場全英語演講,搭配親自設計的階段性任務,加強口語表達與學術寫作方面的能力,同時也付出許多時間給他們回饋,讓學生能夠逐漸進步。

最後,我們也請老師向有興趣開設EMI課程的老師提出兩點建言,他說:「首先,要需要思考為什麼自己的某個課程需要以EMI形式開設,要如何比原先課程形式更有效益;此外,也應該思考這樣的課程以EMI形式開設,要補充什麼樣的教學活動,才能讓專業訓練不打折扣。」最後,我們也詢問了老師對於TA 有何看法。他認為有興趣投入 EMI 的TA為了提供教師所需的協助,不僅需要具備授課科目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足夠的學術英語能力,尤其說、寫的能力,對於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溝通橋樑。也因此,建議TA對教師的教材教法有基本的理解或事前準備。

馨文老師認為,雖然學音樂的同學可能接觸過許多外國音樂家、作品、音樂史,對相關內容以英語呈現不會太過陌生與害怕,但若不曾大量接觸英語讀物或練習透過英語表達,在 EMI 課程中並無太大學習優勢。因此,學院與系所必須注意課程的設計,才能真正讓學生透過這類課程學到更多東西。老師也建議修習課程的同學,在心態上可以調整得更加積極主動,對於教材、授課內容以及教師或 TA表達有不懂的地方,應立即提問,並主動利用系所/學院/學校的學術資源(如CAL 的Writing Tutorial Service),來增進自己的學術英語能力。

最後,馨文老師建議學校逐步推動EMI的過程中,可邀請有經驗或有意願的教師,共同討論如何針對真正需要EMI授課的課程進行改編或重新設計。除此之外,學院與系所應思考不同的課程之間可以搭配出什麼樣更有學習效益的模組,系所之間可以如何相互合作。開出有益於學生的課程架構,達到雙語教育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這次音樂學院教師們的分享就到這邊。下期文章,有兩位音樂系的同學將與我們分享她們修習林孟君老師 EMI 課程的心得,敬請拭目以待!

 學生觀點

The Changes and Chances: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MI Courses – Part II
轉變與轉機:以EMI課程進行的音樂教育與學習 (下)

 

音樂和語言 搭起文化的橋樑

常言道「音樂是國際的溝通語言」。音樂和語言的確有許多共通性,其中一方面是耳朵這個感官的訓練。受過音樂的人都能在學習語言時,通常都能應用自己的敏銳聽力去掌握字詞發音、聲調、節奏、語句的重音頓挫與線條起伏等等聲音要素;另一方面,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多多少少也磨練了大家的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這也是學習語言不可或缺的要素。擁有音樂能力,絕對是熟悉語言時堅實的基礎。

 

後疫情時代  音樂教育與學習的轉變與轉機

出國進修是大多數臺灣西洋古典音樂學子的夢想,但這兩年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人都必須被迫放棄這個夢想。在地理上,我們都幾乎鎖在了自己的國門內;另一方面,我們卻也因更常進行雲端多數活動,變得比往常更頻繁打破國界地域的藩籬。在這個後疫情時代,雲端活動和遠距學習成了一股無可避免的趨勢,也因此使用英語與國外專家和夥伴進行課業與工作上的交流也成為了我們日常工作中的一部份,進而使精通英語這項能力更趨於重要。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在 YouTube 上參與大師班,線上觀看音樂家示範,並與英語講解。

所幸我們還有 EMI 課程,讓我們能以非虛擬的方式沉浸於英語的學習環境中。想像一下由師大贊助你出國,而你只需要付一筆付得起的學費,你可以用英語上課,不僅獲得專業的知識技能,同時也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不須遠離你熱愛的台灣美食,也不用負擔昂貴的生活費和國外房租,免除出國留學的環境不適應。而這只是 EMI 課程的其中一項優點而已!

上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音樂系林孟君老師和民族音樂研究所許馨文老師分享了他們在 EMI 授課方面的心得。這次則請了孟君老師課程中的蘇同學和郭同學,與我們談談他們學習上的經驗。

 

勇敢利用讓自己進步的機會 提早踏出前往未來的一步

首先我們先詢問了兩位同學對於師大實施 EMI 課程的想法。蘇同學認為這是未來的發展與趨勢;而郭同學則表示,藉由修習 EMI 課程對於銜接職場或是出國留學是有利的,可以有大量的機會練習英文的聽與說。

接下來,兩位同學分享了她們在修習 EMI 課程中面臨到的挑戰。舉例來說,上課時會遇到一些平常再也熟悉不過的中文詞彙,但要以英語溝通時卻無法轉換出來,或是課堂上遇到一些想提出的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英語描述。不過,她們也都十分慶幸有這次機會,讓自己提早練習面對這些會發生的情境,為未來踏出準備的第一步。

當我們詢問她們如何解決課程中面臨的問題時,郭同學認為多學習並觀察老師如何使用英語上課,注意老師的用字遣詞、去記下老師是怎麼用英語形容或描述音樂領域的東西,以此去做聯想,再進一步去思考還有哪些可以用來描述或溝通,就能聯想到許多對話的進行方法以及措辭,還有最重要的是要多練習,練習才能使自己習慣,並流暢地使用英語溝通。針對這一點,她也認為授課教師卓越的英語能力和引導是讓自己在短時間內進步的關鍵,不僅擴充了她的語彙庫,也提升了她的對話流暢度。此外,她還表示,對於未來規劃往教學發展的同學而言,可以藉由修課過程觀摩,學習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英語進行師生間的溝通與互動。

有趣的是,兩位同學都認為修習 EMI 課程對音樂方面的學習都有正面影響。蘇同學認為音樂本來就有許多術語、專有名詞,許多文獻也都要讀原文,所以使用英文可以幫助自己在閱讀文獻更順利,而郭同學則發現最大的幫助是能夠知道如何將平時所學音樂上的知識轉換成英文,學習到更多詞彙,也更懂得如何運用英文表達自己在音樂方面的看法,加上有課堂上的需要,也因此有了更多練習與開口的機會。

最後,對考慮修習或正在修習 EMI 課程的同學,郭同學建議學習過程可以多去留意老師是如何使用英文教學,去聽老師如何形容、如何描述、用了什麼字詞,發音上有什麼要注意的,還有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要害羞、勇於嘗試開口說英文,如果一開始還不會就先用自己的方式去說,剛開始難免有些彆扭,但是真正開口說話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地方要加強。打開耳朵聽、開口說,一步步慢慢來,在老師帶領下一定能有所成長,達到真正的進步。

Close Menu